企业动态

分析pH对污泥电渗深度脱水的影响

 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产生的剩余污泥,体量大、含水率高。由菌胶团产生的絮体结构,以及由大分子聚合物产生的网络结构,导致剩余污泥中的水分很难被清理。剩余污泥中的水分主要包括自由水、空隙水( 毛细水) 、吸附水( 结合水) 和内部水4种存在形式。机械脱水法能够清理污泥中的自由水,但对其余水分的清理效果不佳。目前,针对 pH( 酸碱调质) 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脱水性能影响的研究很多,但大多是将酸碱调质和重力浓缩、离心浓缩等方法联合使用。
  1、pH 对含水率的影响
  当污泥初始 pH 为1和9时,脱水效果差于对照组且脱水进度滞后; 当污泥初始 pH 为2 时,脱水效果略微加快;当污泥初始pH 为 3、4 和 5 时,不但脱水效果有了提高,脱水进度也大大加快。此外,与对照组比较,酸调质后脱水所得泥饼中阳极区和中部区的含水率比较接近,即酸调质后泥饼中低含水率泥层的占比增加,且微酸调质时效果比较好;碱调质后泥饼中阳极区含水率较低,而中部区域和阴极区含水率都比较高,即碱调质后泥饼中高含水率泥层的占比增加。其可能原因:一方面微酸处理使污泥表面的胞外聚合物脱落,破坏了其密实的絮体结构和复杂的网络结构;另一方面酸处理使胞内水和吸附水得以释放,自由水增多。强酸、强碱处理会导致污泥的电导率增加,胶粒的双电层结构被压缩、Zeta 电位减小,因此其电渗脱水效果变差。
  2、pH 对电流的影响
  酸调质后通过泥饼的电流密度增加,这可能与污泥的电导率增加有关 。pH = 6时污泥的电导率为 8897 μS / cm;当污泥初始pH 为 1、2、3、4 和 5 时,其电导率分别为 21420, 20675,17738,15264,12720 μS / cm。虽然 pH 为 7 时污泥的电导率可达23580 μS / cm,但是这主要归因于Na+ 和 OH- 的增多,因此其增加了电渗脱水过程早期回路中的电流,而到了后期多余 OH- 的电解反而会导致耗电量的增加,进而削弱泥饼中离子的迁移。总之,酸碱调质会改变原污泥的电导率,而且污泥性质改变明显,其电导率变化越大,这可能是因为在调质过程中污泥胶体颗粒的 Zeta 电位发生改变,与现有研究结果一致[9-10]。
  3、pH 对能耗的影响
  电渗过程会造成泥饼发热,且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与电流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一样。酸碱调质后电渗脱水过程的耗电量和腐蚀量均随 pH 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加。
  腐蚀量过低时,这可能与此时脱水过程的终止有关。阳极板的腐蚀,是因为在外界电流的强制作用下 Cu 失去电子变成 Cu2+。此外,电渗脱水所得渗滤液呈强碱性,不同初始 pH 的原污泥所得渗滤液pH 依 次 为 11. 9、12. 5、12. 7、12. 7、12. 7、12. 7 和13. 1。脱除水碱性增强是因为在阳极发生 H + 的还原反应,增加了污泥碱度 。由此可见,电能的消耗除了被用于驱使离子运动,还会被用于产热和电化学反应上 。总之,虽然水分的电解随污泥 pH 的增加,但阳极板的氧化反应却在减弱,因此酸调质后电能的利用率随着污泥 pH 的增加而增加 。